媒体

【新华日报】以“走在前”的使命担当,加快现代化农业强省建设

2023-04-25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陈利根、朱晶、李天祥、戚晓明、张龙耀、严斌剑、葛继红、孙星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农业强国建设提出了“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等要求,并进一步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的重要讲话精神,近期,手机买球官网(中国)有限公司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特组织一批研究性理论文章,“小切口”建言“大问题”,为助力江苏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贡献智库力量。

陈利根:为高水平推进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探路领向

加快推进富有江苏特色的农业强省建设是实现“四个走在前”,发挥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全省粮食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粮食主产省前列,且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年综合收入持续攀升,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担负起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这一使命,为高水平推进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探路领向。

特别是在现代农业绿色建设方面,江苏发展起点高,主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已基本实现,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深度融入农业数字化转型,农业绿色技术体系基本成熟,农业产业链建设成效较为显著,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对于江苏而言,农业强省建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下的大逻辑、农业领域的大目标,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领域,需要统筹设计、有序推进,更需要立足实际,秉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的建设理念,着力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高质量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江苏特点的现代化农业强省。

挖掘优势资源,放大产业特色。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江苏农业资源优势,守牢全省耕地红线,推动玉米、花生、油菜及多种杂粮、杂豆等特色粮经作物协调发展,夯实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二要聚焦农业科教资源优势,依托省内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南京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等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壮大农业科技创新规模,推动农业科技孵化应用,为农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三要用好国家、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特色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建设具有地域和品牌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区。立足省域农业发展水平差异,坚持错位竞争、功能互补的发展原则,优化乡村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打造智慧农业。聚焦农业科技重点清单,深入推进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加快建设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深度融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联合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产研学用一体化建设,力争在关键核心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技术+农业”应用场景多元化,助力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加强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园区等多种平台载体,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国际涉农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擦亮“金字招牌”,集群加速成势。依托乡土资源和地方特色,做好“土特产”的大文章。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依托主流媒体开展农业品牌策划与传播,探索推广农业品牌培植新模式,打造江苏农业“金字招牌”。壮大既有特色产业链条,完善小龙虾、稻米特色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业。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利用强势品牌建设特色市场,打造农产品发展特优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耕文化研学体验等新型产业模式,打造更多有特色、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金名片”。

做优政策支持,保障农民权益。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统筹做好用地发展规划,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加快打造县域城乡统筹示范区,积极建设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等平台载体,提升县域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公共预算的优先保障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扩大支农专属金融产品供给。积极探索开展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创新社会资本与政府的合作模式、社会资本与农户的利益分享机制。

重视人才培养,释放“头雁”效应。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家庭农场立法工作进程与落实,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构建多级联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孵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发展。加大农业科技领域高端人才引育规模,增加对农业高端人才团队的政策资金支持。高质量开展江苏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项目,发挥“头雁”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提高乡村振兴人才整体素质。为涉农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提供政策支持,拓宽农村就业创业渠道,在人才“引得来”和“留得住”上下功夫。

(作者为手机买球官网(中国)有限公司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朱晶、李天祥: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一域之粟”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江苏特点的农业强省,保障粮食安全是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江苏应着重从科技创新、政策改革、产业优化等层面不断提升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全面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在前。

率先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实现自立自强,夯实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是要加强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持续实施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促进核心种源供给安全。二是要开展农业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智能感知与控制、智能计算与智慧决策等关键技术,研发适合我省现代农业农村特点的农业经营和管理的技术装备,厚植我省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新优势。三是要推动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体系,促进精准农业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如农业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等。

争做农业政策改革“先行军”,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积极推动“藏粮于策”,江苏一要及时调整粮食安全目标导向,瞄准市场竞争力的优化提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有效引导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和个人开展规模化、品质化、特色化粮食种植,提高种粮收益。二要改革制度设计,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粮食产销区同责,同步压实苏中、苏南粮食生产责任,通过转移支付、基建投资等多种形式提升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三要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种粮收益保障网。在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和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的基础上,推动补贴发放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质优价的方向倾斜,改进主粮政策性保险操作办法,创新探索合规性与激励性兼容的支持政策体系。

勇当现代粮食产业发展“排头兵”,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紧密融合。一是要高质量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打造“三链协同”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粮食生产基地”的发展格局,带动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二是要强化粮食流通体系韧性。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布局优化的粮食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和枢纽体系,全面推进现代化装备应用和智能化升级。三是要推动全产业链节粮减损效率提升,最大化减少粮食损耗和食物浪费。四是要深入推进“人才兴粮”战略,持续打造农业人才后备军,“智慧”提升从业人员及技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能力与业务水平。

(作者分别为手机买球官网(中国)有限公司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手机买球官网(中国)有限公司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戚晓明:以基层党建引领新时代乡村治理

乡村建设和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今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为新征程上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指明方向、明确路径。结合省域特色,江苏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就是要不断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广泛且有效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在这方面,江苏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特色做法,如扬州市邗江区甘泉街道双山村借助老支书志愿服务队,构建起宣传、调解等职能完备的工作架构;南京市江宁街道黄龙岘村通过创建“心话e传”微信群,方便村民随时参与到村务治理中来;南通市海门区建立了365个党群服务站点,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化解矛盾纠纷。“枫桥经验”在新时期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坚持党建引领与人民主体相结合,坚持源头治理、预警在先,以及坚持法治基础上“四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就江苏而言,目前太仓市建设了县、镇、村三级信访接待与矛盾调处联动中心和工作站;南京市江宁区实现了在线全要素网格化、“网格+警格”融合及村(社区)红色网格服务阵地建设。这些举措都是对“枫桥经验”的创新拓展,未来还可在乡村法律服务、社会心理疏导与服务方面作更多探索。

完善以技术手段支撑的乡村治理平台。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软”技术。通过民主协商、微自治、网格化、积分制、清单制、“五社联动”等方式和机制的创新实现治理目标。二是“硬”技术。通过融媒体平台、数字化建设、应急广播终端建设等现代科技“硬”技术提高治理效能,在乡村治理新场景、新问题方面发挥作用。目前江苏已经基本形成“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基层治理机制,但各地在乡村治理平台技术化方面发展程度不一,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提供惠民生、暖民心的家门口优质服务。一是需要紧抓村民急难愁盼问题,提供兜底性民生服务。二是健全乡村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的统筹调配和共享。三是完善村级综合服务功能,持续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并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建设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发展乡村远程公证服务,提升乡村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等。

(作者为手机买球官网(中国)有限公司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手机买球官网(中国)有限公司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张龙耀:浇灌金融“活水” 建设农业强国

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金融不仅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资金缓解渠道。发展高质量金融服务对于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蕴含的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但相比世界典型农业强国,我国在金融支持农业强国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不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和风险管理手段少等问题;商业性银行和资本市场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门槛较高;金融支持农业风险管理不足,农业保险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期货市场等其他风险管理工具发育相对缓慢。既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农业产业链的韧性打造。

建议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实施中,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围绕以下三个领域,积极发挥出高质量金融的助力作用。一是夯实农业供给保障基础。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农地金融支持体系,提升金融支持种业做大做强的力度,创新适用于粮食生产的抵押担保方式,探索粮食企业运用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发展高保障水平的粮食作物保险的新路径。二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性银行要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间接融资和长期融资,商业性银行可着手于拓宽农业科技企业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应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并注重强化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三是提升农业发展韧性。建立现代农业保险体系、稳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努力构建起全方位的农业风险管控机制、提高经营主体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上述重点领域,各级政府应当从自身和市场的关系、财政与金融的关系、金融服务和产品体系创新以及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发,一是有效发挥出政府对某些金融领域的“指挥棒”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合力;二是加强财政与金融协同,构建多元化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格局,提高各类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完善财政扶持和补偿机制,提高国家财政补贴政策落实的精准性与透明性,优化财政支农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配置模式,放大强农惠农政策的效益。另一方面,对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进行系统化梳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异化匹配财政与金融协同引导方式。三是构建与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相适应的农业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如碳汇贷、数字信贷、存贷汇等。四是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新技术的运用,探索搭建农业综合融资平台,助力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作者为手机买球官网(中国)有限公司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金融学院院长)

严斌剑:发展农业全产业链 促进农民增收

经验表明,农业产业链越长,产业链条关系越紧密,乡村产业越发达,农民收入越高。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不仅有利于培育发展出更多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还有助于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江苏可聚焦农业全产业链打造,下好“先手棋”: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人才投入,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硬实力。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设施、粮食产后烘干储藏设施、农产品市场与流通设施、数字农业相关标准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加大农业科技人才投入,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既要立足本地的特色产业布局,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和经营性农技推广组织的合作机制,推动形成多主体融合发展的推广体系,还要在职称晋升通道和经济方面给予基层农技人员更多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农技人员力量薄弱和后继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水平,提高农业全产业链软实力。一是立足监管框架、公共服务、实施效率“三力齐发”形成统一管理服务框架,为农业全产业链主体打造全周期、全方面和全流程且服务与监管并重的营商环境。二是要统筹好农业全产业链与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在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一方面合理配置农业全产业链用地规模和布局,让产业链主体有稳定的预期;另一方面充分用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更好满足产业链主体的用地需求。三是要建立完善以乡村企业和农民为中心的“一站多点式”政务服务体系,并适时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赋能作用,提高政务服务效率,释放乡村产业活力。

充分考虑到行业异质性,因业施策更好发挥富民效应。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生产要素对于农民增收的差异化带动作用,科学统筹调配,促进公平正义。如对于农产品初加工、乡村生活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乡村产业振兴,应鼓励发展劳务中介,强化对农民的就业培训,以提高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对于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销售等资本投入大的资本密集型乡村产业振兴,可通过增加产业链关键节点的公共品投入,提高促进增收的效果,也可通过引导企业共享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方式,优化乡村创业环境,孵化更多创业项目,还可通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链韧性。对于粮食种植、乡村旅游等土地、生态环境资源投入大的资源密集型乡村产业振兴,则需要发挥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作用,让全员共享资源红利。

(作者为手机买球官网(中国)有限公司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葛继红、孙星: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提质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品牌先行。做好地方“土特产”文章对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意义重大。从这一角度来看,目前江苏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数量和质量与江苏经济大省地位并不完全匹配,品牌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应及时厘清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政府干预思路,深层次激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明确政府干预逻辑,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实践中,由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初期的市场导入成本较高,中国小农分散经营格局与土地要素市场不完善等原因,市场难以自发孕育出强势品牌。这意味着,地方政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代替区域内生产者建设和孵化公用品牌,帮助区域市场“组团”打入全国市场。

立足地方产业特色,统筹品牌发展规划。包括集中公共资源投入,重点支持单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优先选择高附加值的品类作为主导产业;深化与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力求通过培育独特品种和改善产品品质等方式,实现“你无我有、你有我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整合营销传播手段,提升品牌联想认知。具体可先委托专业品牌机构进行品牌策划,将当地农耕文化资源融入其中,不断增强消费者的价值认同,再通过办好品牌推介会、农事节庆等传统营销活动强化营销传播效果,还可以借助网络共享直播间等新型营销手段实现数字化品牌营销。

加大质量监管力度,维护品牌集体声誉。例如,制定品牌最低质量标准,严格品牌使用的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加大外部质量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滥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称等假冒伪劣行为;依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质量追溯平台,数字化赋能质量监管,从根本上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等等。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引导有效市场发展。要坚持与“市”俱进,一是选择特色鲜明、市场潜力大、发展规模适中的生产经营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二是通过补贴减税、金融扶持、支持产业园区建设等举措,推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由“资源优势”向“效率优势”和“创新优势”转型;三是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纽带,促进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衔接,帮助其在市场上实现价值补偿。

加强品牌动态管理,提高政府干预效率。品牌导入期,地方政府应重点进行营销传播,协助解决品牌集体声誉供给不足问题;品牌成长期,地方政府应重点进行内部监管和扶持企业,有效保障区域公用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品牌成熟期,地方政府应将重点转为外部质量监管,严打“假冒伪劣”,“护航”品牌信誉。

(作者分别为手机买球官网(中国)有限公司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手机买球官网(中国)有限公司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xhby.net/?act=layout&layountIndex=14&date=20230421&siteID=2&id=1


编辑:裴古丽

阅读次数:28

(0)
返回原图
/